收藏 (0)
ClosePlease login

隨著2號線列車短暫通過 Anvers 及 Colonel Fabien 的高架路段,飽覽巴黎北站周邊的城市風光後,我們又重新回到幽暗的地底世界,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正門位於 Philippe Auguste 及 Père Lachaise 兩站中間,一出站便能感受到周邊環境的靜謐和安詳。

有別於巴黎地下墓穴的陰森和聖丹尼聖殿的貴氣,這個巴黎市佔地最廣同時也是參觀人數最多的拉雪茲神父公墓可是相對來說平易近人許多。

拉雪茲神父公墓|簡短歷史

墓園舊址是路易十四的親信與懺悔神父(Confesseur du roi),拉雪茲神父的故居。

1804 年拿破崙上台之後決定在巴黎市開闢新市民公墓,神父故居及其周邊耶穌會的土地成為最理想的地點,而這同時也是拿破崙為了實現「不分種族與宗教,所有公民都應享有同等的安葬權。」(chaque citoyen a le droit d’être enterré quelle que soit sa race ou sa religion. )的理想,造就了法國第一個世俗化(Laïc)的公墓。

這意味著無論你是否為基督徒,都可以葬於此地,因為按照法國傳統,非教徒或是經濟不允許的情況下不得葬於一般教堂墓園中,只能被放入亂葬崗(fosse commune)中。

拉雪茲神父公墓|名人入墓

然而一開始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又不具宗教意涵,墓園開張時乏人問津,為了吸引市民前來使用,巴黎市政府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儀式,以「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名人的地下鄰居。」為噱頭,將莫里哀(Molière)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改葬至此。

這個策略相當成功,很多人慕名前來為自己身後選一塊最靠近名人的墓地,同時也有不同領域的名人選擇長眠於此,往往能看到有不少追隨者獻上鮮花致意。

除了名人光環加持,這座墓園也是首座採用園林設計形式規劃的墓園,加上除了名稱以外並無其他宗教意涵。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規劃墓園的裝飾和擺設,以搭配墓主的身分及紀念他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因此公墓裡到處都是造型獨特的雕像,偶而也會有讓人會心一笑的句子,頓時讓人短暫遺忘自己身處陰森的墓地。

空氣中飄散著文學氣息,充滿文學底蘊的城市氛圍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大部分選擇在巴黎「永居」的都是些文學或藝術領域的文人雅士。

由於名人眾多,在此列出幾位我個人認為值得一探究竟的墳墓。

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 年生於波蘭,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音樂家代表,素有「鋼琴詩人」的美稱。當他出生時剛好遇到了祖國波蘭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及普魯士瓜分,於是他隨著 1830 年代的波蘭大移民潮來到法國定居,並在巴黎結識了不少音樂界及文學界的好友。

巴黎的生活經驗讓他留下不少優秀的音樂作品,也受到賞識,與其他當代同齡音樂家相比,他的生活還算寬裕。然而蕭邦的身體狀況並不向他的職業生涯如此理想,1849 年因為肺結核併發症在巴黎去世,墓碑上豎立了一座音樂女神的雕像,神情哀戚看似低頭垂淚,為這位年輕音樂家的離世嘆息。

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 年生於愛爾蘭,著名劇作家及唯美主義詩人,代表作有《快樂王子》、《莎樂美》和《道林格雷的畫像》。由於作品極具爭議且不符合所處年代的價值觀,王爾德本人又以同性戀性行為而遭到起訴,最後入獄服刑兩年,並在獄中完成《雷丁監獄之歌》

服刑完畢後便前往巴黎生活,1900 年永遠留在了這個願意接納他的城市,並在「新居」擺上了一尊獅身人面像,靈感源自於他的詩集《斯芬克斯》,多年來有不少愛慕者、書迷前來拜訪,並在雕像上留下大大小小的唇印表示愛意。儘管負責管理墓園的後人圍起玻璃柵欄防止更多的口紅印破壞雕像表面,但至今仍有許多遊客無所不用其極的獻吻致意,可以看出王爾的人氣即使到了 21 世紀不減反增。

除了文學上的貢獻外,他的經歷也成為同性平權運動的經典案例,時常被提出討論,至今也讓人反思著我們到底該如何創造一個性別友善環境,讓這個世界不再有人因為認同而受到迫害。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 年生於法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法國文學家之一,意識流代表作家,重要著作有《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1922年因肺炎病逝於巴黎,與其他名人墓園不同,普魯斯特的墓有如他的作品一樣樸實無華,卻又像一位相識已久的友善大叔,靜靜地座落在墓園小徑上,黑色花崗岩墓碑低調的在陽光中閃爍著光芒。前來致意的人,除了獻上常見的鮮花以外,偶而也能見到一把栗子,一疊石頭或是幾張零散的巴黎地鐵紙質車票隨意地放置在墓碑上。

由於普魯斯特的猶太人身分,因此使用傳統的猶太習俗來致意,放置石頭的原因眾說紛紜,或許是一個指標,也可能象徵著永恆,但這個習俗依然沿用至今。另一方面,有時候難免有找不到石頭的時候,這時充滿創意的法國人決定留下 RATP 的紙本車票當作紀念,而栗子則是為了紀念《追憶似水年華》中屢次提到的栗子相關甜點。

無論用什麼方式表達,都能感受到訪客對這位文豪的敬愛呢 !

拉雪茲神父公墓|名人表單摘錄

而隨著有名望的「住戶」與日俱增,拉雪茲神父公墓可以說是另一種不具政治意義的先賢祠

這些人在不同領域為人類做出了貢獻,或許大家都是出於不同原因而來到巴黎,最後也選擇永遠留在這裡。他們以肉身滋養了巴黎這座城,只在墓園中佔據了那麼一個角落供人憑弔,靈魂則隨著作品永留後世。

職業姓名生卒年區域
文學領域
Dans la littérature
拉封丹
Jean de La Fontaine
1621-169525
莫里哀
Jean-Baptiste Poquelin dit Molière
1622-167325
巴爾札克
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48
王爾德
Oscar Wilde
1854-190089
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192285
藝術領域
Dans l'art
包德利
Paul Baudry
1828-18864
佛吉爾
Alexandre Falguière
1831-19004
音樂領域
Dans la musique
蕭邦
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11
愛迪·琵雅芙
Édith Piaf
1915-196397
科學界
Dans la science
傅立葉
Joseph Fourier
1768-183018

拉雪茲神父公墓|參觀路線圖

由巴黎市政府製作的免費地圖,拉雪茲神父公墓成了巴黎的觀光資產之一。

拉雪茲神父公墓 – 名人地圖(下載地圖
拉雪茲神父公墓 – 推薦參觀路線圖(下載地圖

拉雪茲神父公墓|巴黎公社運動

除了名人墓地之外,這裡同時也是巴黎公社運動的重要歷史景點之一。

1871 年 5 月,有近 150 位的巴黎公社支持者遭到政府的血腥鎮壓,最後在公墓內的一道圍牆前被槍決,諷刺的是當年下令處決的梯也爾(Adolphe Thiers)也同時在這裡安息。多了這層歷史因素,許多左翼支持者法國共產黨都將此地視為左派聖地,偶而會舉行一些集會與遊行,來紀念這些為了實現理想和自由付出生命的左派前輩們。

拉雪茲神父公墓|電影場景

在 2006 年的電影《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的 18 個愛情故事中,女主跟未婚夫在拉雪茲神父公墓吵架,在王爾德的幽靈現身幫助下,幫男主化解了矛盾(原來在公墓中也可以有愛情故事)。

看看法國 YouTuber 怎麼介紹「拉雪茲神父公墓」

其他知名公墓

巴黎三大公墓,都埋葬著不少知名人士。

  • 拉雪茲神父公墓 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地址:16 Rue du Repos, 75020 Paris
    .
  • 蒙帕納斯公墓 Cimetière de Montparnasse
    地址:3 Bd Edgar Quinet, 75014 Paris
    .
  • 蒙馬特公墓 Cimetière de Montmartre
    地址:20 Av. Rachel, 75018 Paris
    .

拉雪茲神父公墓|結語

從事歷史研究原本就是一個常和死人骨頭打交道的事情,而墓葬又是個能夠最直接反映出一個文化對於「死亡」的想像,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題材。

巴黎近郊的這些鬼地方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陰森可怕。透過一座座的墓碑和雕像,我彷彿可以感受到,這些曾經在歷史洪流上出現過的人物依然活躍著,以不同的形式和我存在於同樣的時空。人生數十載,即使一切最後終將回歸「虛無」,我們或許很難能夠真正為社會留下一點什麼,但在直面亡者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其實「存在」於當下的這個事實,足以使人「重生」。

巴黎鬼地方系列

不知道去過法國的人是否有注意過,法國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在熙來攘往的大街上有墓園這件事情。舉凡靠近蒙帕納斯車站的蒙帕納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或是觀光客聖地的蒙馬特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周邊的商店或是民宅像是圍繞著墓園而形成了聚落,偶而還能見到假日去墓園散步或是寫生的法國人,與傳統台灣人對「死亡」議題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大相逕庭。儘管來法多年,我始終無法習慣在路上隨意走著就能遇到的,那些為了防止死者逃出的高聳圍牆,及其背後那數不清的墳塚。

除了與墓園比鄰而居以外,做為觀光業大國的法蘭西,甚至把腦筋動到了死人上面,將其作為觀光收入的來源之一,每年造訪名人或王室之墓的遊客都比「屋主」數量還來得多。

如果你也看膩了那些金碧輝煌的宮殿和教堂,這次讓我們換換口味,一探巴黎近郊的那些充滿死亡氣息的「鬼」地方。

撰稿者

YIPING

遊走於二三次元間的觀察者,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卻又嚮往著法式的自由與不羈的普通台灣人。興趣是在廟口泡茶說故事,閒暇時也喜歡去公園看鳥(或被鳥看),夢想是擁有滿院子的小雞可以一起啾啾啾。

畢業於輔大歷史系,由於本身的日文能力使眾人(包含我自己)誤以後應該會在日本生活時,卻在因緣際會下開啟學習法文的興趣。在完全零歐洲經驗的狀態下,2018 年辭去日商工作,揹起行囊與 220v 的歐規大同電鍋便獨自赴法生活,於 2021 年完成巴黎一大(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的歷史碩士學位,研究主題為《從法國觀點看中法戰爭下的北台封鎖》,企圖在世界各地的角落收集關於台灣的記憶,拼湊出一個屬於旁觀者的台灣印象。深受台灣島史影響,目前致力於台灣涉外關係史(以及台灣美食)的推廣及研究。

覺得人生就是要像電玩一樣不斷解成就提高難度,然後讓某天坐上 Animus 的後代子孫不小心失去同步XD

電子郵件:feather6918@gmail.com

主編

Emily

「法語鸚鵡螺」創辦人,從2011年到法國求學工作,到現在投身法文教學,覺得學法文除了要有嚴謹的架構,也要有多元文化的刺激,所以在法文線上課程之外,也蒐集了很多有趣學法文的資訊:歌曲、電影、旅遊、文學……等等等。

希望大家在學習法文的偉大航道上,玩得開心❤️。

雖然目前暫別法國釀酒職場,但是仍與台灣葡萄酒業界有不同的合作。定居法國阿爾卑斯山的威尼斯Annecy,專心打造「法語鸚鵡螺」法文學習平台。

你可能會想看

  • Post last modified:2022-09-27
  • Post category:法國旅遊
訂閱留言
訂閱留言
guest

0 Comments
文內留言
看所有留言